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表演学苑!

24小时热线:

400-860-8997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

川师大影传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成都电影论坛顺利举行

来源:中影人艺考表演学苑 发布时间:2018-01-23

1月14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发起、主办的第二届成都电影论坛在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顺利举行。论坛紧密围绕“新时代:电影与中国”、“电影改编:历史与现实”、“电影哲学:阐释与创造”等三个当下电影学界关注的议题,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阈和维度出发,畅所欲言,展开激烈讨论。

 

第二届成都电影论坛顺利举行.jpg

 

受邀出席论坛的专家有: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迅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副主任范倍教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助理赵万斌副教授,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珏殷副教授,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侯李游美副教授,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王萍副教授,四川省青联海外界别副秘书长、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袁一民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王虹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张金华副教授。出席论坛的学院领导有: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骆平教授,副院长陈佑松教授。

论坛由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编导系主任、电影学硕士点负责人谢建华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成都电影论坛召开的初衷,并对三个主要议题进行了简单的学理分析。与会的各位电影专家围绕“电影与中国”、“电影改编中的历史与现实”、“电影哲学”等议题,从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视阈出发,展开讨论。

袁一民副教授首先发言,他从电影改编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根据韩国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韩国电影《出租车司机》中表现出来的的民族意志与国家想象。他认为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在韩国电影中,特殊的地缘政治格局,旦夕巨变的紧张感,无法弥散的民族悲情,决定了韩国人身上强烈的危机意识。但同时他也指出,韩国政治题材电影虽多,但在市场的诱惑下,也有一些套路化、投机的问题。 

侯李游美副教授论述了文化视阈里的中国电影:从视觉文本转向理论形态。她认为,“中国电影”这一概念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断裂、身份认同有关,它既是全球化的“推手”,同时又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色彩。她从国家文化软权力出发,提出:要强化中国电影文化辨识度;要有异于好莱坞(西方)电影的中国式表达;中国电影是表达文化自信的可行性路径。她认为,华语电影需要一种移动的视角,而并非是二元对立的思维,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为开放性的主题。

范倍教授认为,要厘清中国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第一个层面是影院电影中的中国,它们塑造的更多是想象中的中国;第二个层面是以电视剧为主要内容的小银幕中的中国,这是一个更世俗、现实的中国;第三个层面是更为小众,是“潜隐”的中国形象表达。这些散落在咖啡馆、影展、校园播映的小众电影,对于中国形象的展现,更具有批判性、先锋性、多元性。不管是对于中国时代转变的展现,还是对于民族意识的表现,这个层面的作品,更能用一些独特的视角,敏锐而精确地捕捉到。

王萍副教授的发言是从“原乡”的视野出发,系统逻辑地探讨了新导演作品当中的空间建构。她认为,当下时代的中国新导演是以一种多元化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在关注世界、观察中国、表达自己的一些独特看法。新导演文本中的原乡是偏向于边缘性的,更具有标示性的。新导演所表现的原乡并不仅仅是地域空间上的地域原乡,同时也是文化空间上的民族原乡,是精神空间上的人类原乡。

赵万斌副教授从诺兰的《敦刻尔克》引入,谈及到中国电影与国外电影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文化自尊。她提到中国电影在现当代的运转制作过程当中,更注重的是去营造一些炫耀的、比较浮于表面的视觉感官刺激。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恰好失去了电影创作的一个根本,也就是文化自尊。她同时由《妖猫传》出发,谈到电影改编的问题。她认为怎样找到合适的文化立足点,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自尊,找到艺术的本源以及人性的共通点,而不是过度地去依赖于技术的革新,这是中国电影界需要重视关注的问题。

王珏殷副院长由2018年现象级的影片《芳华》引入,论及现实在当下中国电影中应该由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与回馈的问题。怎样将过去与现现实进行一个合理的融合?比如说过去的历史素材怎样用当下的认知形式来阐释、技术的革新怎样运用于讲好依然保持本质戏剧性的电影故事?这都是当下电影界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时代命题。

王虹副教授表示,面对近年来电影界的一些现象级的影片,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去除一些固有的观念。对于一些高票房低口碑的影片,电影批评的确必不可少,但同时也要分析其高票房的原因在哪儿,从而在接下来的文本创作中融入其优点,创作出票房口碑更为平衡的影片。

张金华副教授从少数民族电影的视阈出发,谈到关于电影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电影该如何走出去等若干问题。她认为中国电影目前存在一些显性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一个就是中国缺少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但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很多少数民族影片或者是一些新导演却能够有勇气关注当下的中国现实,拍摄一些具有现实性并富于人性情感的影片,这是值得电影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刘迅教授对本次论坛的三个议题都做出了自己理解和阐释,他认为这三个议题之间本来就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有着共同的母题,都是围绕着的电影的本体与电影的表达。他认为,电影哲学的问题,从根本来讲,就是要回答电影是什么或者怎样看待电影的问题。他认为,电影首先来讲,它肯定是人文。而以这个观点为逻辑起点,电影便可分为欲望电影、意识电影、意志电影以及人性电影。欲望电影是讲电影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电影;意识电影是包含了文化、宗教等多层面的电影;意志电影则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所说的国家意志、民族意志;而人性电影是真与善的统一,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高度统一的电影,是最美的电影,最完善的电影。谈到电影与中国的话题,刘迅教授说:我们在影片中要弘扬的,就是要表现民族文化自信,一个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是红色的革命文化,还有一个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中国电影要能被国际电影界所接纳,必须要用人性电影来进行普世化传播。要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的问题,是普世题材的中国化讲述,还是中国题材的普世化讲述,这其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将中国电影打造成为人类精神上的命运共同体,那就是中国电影的最大成功。谈到电影改编的问题,他认为,虽然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大家都坚持终于原著的原则,但是他认为这在根本上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跨媒介的前提、文本系统的差别就注定影视改编做不到忠实原著。而电影人在创作改编文本的过程中,要是能做到抓住了其中的精髓,也就是改编电影的成功之处。刘迅教授最后高度肯定了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在影视创作教学方面的成果,特别是纪录片的创作,具有很强烈的人文情怀,这是电影艺术的本质。

最后,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陈佑松教授阐释了论坛三个议题的设置初衷,简单介绍了川师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举措。他认为,在全球视阈下,中国电影目前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一个非常困难、但同时也充满了各种机遇的路口。对于中国电影诸多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身为电影学者的我们当下不可懈怠的学术使命。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骆平感谢成渝两地的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学院学科建设的支持与帮助,她邀请专家们能经常参加学院“狮山电影讲堂”“成都电影论坛”“全国电影学高级研修班”等机制化的学术活动。

 

第二届成都电影论坛顺利举行2.jpg

 

论坛气氛热烈、互动热络,专家们对于当下电影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议题和现象级影片,从不同的视阈出发,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与会专家都表示成都电影论坛的举办对于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电影学术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免费预约教师授课

ONLINE MESSAGE

姓名:
电话: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