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表演学苑!

24小时热线:

400-860-8997

小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表演艺考攻略 > 小品

表演专业艺考生怎么克服小品尴尬的心理

来源:中影人艺考表演学苑 发布时间:2025-08-06

       表演艺考生在面对小品表演时感到尴尬,是初学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情绪的根源往往藏在对自我暴露的恐惧里——当一个人需要在众人注视下展现虚构的情感与行为时,本能会产生“被审视”的紧张,仿佛所有目光都在挑剔自己的不自然。要突破这种心理障碍,需要从认知调整、技术训练和心态建设三个维度逐步推进,让身体与意识在表演中形成自然的呼应。

  首先要理解,尴尬感的本质是现实自我与表演角色之间的割裂。当演员站在舞台上,潜意识里仍在用“真实的我”去衡量“角色的行为”,就会产生“这样做很奇怪”的判断。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角色逻辑”的优先级。比如在表现一场争吵戏时,不必纠结“我平时不会这么大声说话”,而应聚焦“角色此刻为什么必须争执”——可能是为了捍卫尊严,或是急于澄清误会。当注意力从“我在表演”转移到“角色要做什么”时,身体会自然跟随角色的动机行动,尴尬感便会被具体的戏剧任务消解。


 

  其次,要在日常训练中建立对“不完美”的耐受度。很多考生在排练时因担心动作生硬、情绪不到位而放不开,反而陷入越怕尴尬越僵硬的恶性循环。实际上,表演的生动性恰恰来源于真实的“过程感”,哪怕是一个迟疑的眼神、一句磕绊的台词,只要符合角色当下的状态,就比刻意设计的“完美表现”更有力量。可以尝试从观察生活开始,在公园、地铁等公共场所留意普通人的言行细节——老人下棋时的专注、情侣拌嘴时的神态,将这些真实片段转化为表演素材,会发现当动作和情绪有了生活依据,表演就会变得扎实可信,尴尬感也会随之减弱。

  再者,需要通过技术训练让身体“脱敏”。人在陌生情境中会本能收缩肢体,这种防御姿态正是尴尬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解放天性”练习打破身体的束缚:比如在空旷的空间里用夸张的步态行走,模仿动物的姿态发声,或是在无实物情况下完成“生火做饭”“修理自行车”等日常动作。这些练习的核心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让身体习惯在他人注视下自由舒展,逐渐消除“被观看”的心理压力。当肢体不再僵硬,呼吸保持平稳,情绪的流动就会变得顺畅,表演时便不会因身体的紧绷而产生心理负担。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理解表演中“暴露”的价值。尴尬往往源于对“真实自我被看见”的恐惧,但表演恰恰需要演员敢于剥离自我保护的外壳,将角色的脆弱、偏执甚至狼狈真实呈现。这种暴露不是羞耻,而是职业性的勇敢。可以尝试从个人化的表达入手,比如演绎一段自己经历过的真实情绪——考试失利的沮丧、意外重逢的欣喜,在熟悉的情感基础上加入角色的设定,既能保留表演的真诚,又能建立角色与自我的连接。当演员在舞台上体验到“因真实而被共鸣”的反馈时,会逐渐明白,观众的注视不是审视,而是对表演真实性的期待。

  最后要意识到,尴尬感的消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必急于求成。每个成熟的表演者都曾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区别在于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找到了与角色共处的方式。对于艺考生而言,每次排练都是与尴尬感对话的机会:演出后不妨记录下“哪个瞬间感到僵硬”“当时在担心什么”,在下一次表演中针对性调整。当注意力从“避免尴尬”转向“如何让角色更可信”时,这种心理障碍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戏剧创作的专注与热情取代。

  说到底,表演的本质是“成为他人”的旅程,而克服尴尬的过程,正是学会放下自我、拥抱角色的过程。当演员真正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信舞台上发生的故事,所有的紧张与不适都会让位于创作的沉浸感——这或许就是突破心理障碍的终极答案。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免费预约教师授课

ONLINE MESSAGE

姓名:
电话: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