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表演学苑!

24小时热线:

400-860-8997

台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表演艺考攻略 > 台词

艺考散文台词稿件《永远的门》赏析

来源:中影人艺考表演学苑 发布时间:2019-03-04

  艺考台词稿件《永远的门》短小精悍,含义丰富,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尾的精妙。下面就跟着老师来赏析一下这篇台词稿件:

  一、无门可入的爱情悲剧

  《永远的门》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江南小镇的普通小院里的故事。主人公是生活在小杂院的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他们俩性格都很内敛、保守、封闭,在邻居们的眼里,他们应该结成一对夫妻。但因为各种原因,两人终于没有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最终失之交臂,造成了遗憾终生的爱情悲剧。

  小说文字不多,结果意味深长。郑若奎和潘雪娥并没有在人们的期待中结成夫妻,最后却是一个莫名死去,一个远去。郑若奎通向潘雪娥房间的墙上那扇画着的门,泄露了许多信息。我们从事件的结果往回推,会发现郑若奎爱花,天天在房间里摆弄鲜花,应该跟在花店工作的潘雪娥有关系。潘雪娥在郑若奎死后也搬离了大杂院,留给了人们许多思索。郑若奎和潘雪娥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这么一思量就发现,作者用草灰蛇线的方法,将二人爱的困境展示出来。郑若奎和潘雪娥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古镇”、“古井”、“古老屋”、“格局多年未变”,一个普通的“小杂院”。作者没有用过多文字描述这里的人们品性怎样,在小小说极为吝啬的文字中,作者只是说“一道厚厚的墙”把他们二人隔开,尽管他们的邻居多么热切地希望二人能够走在一起,最终奇迹还是没有出现。这道“厚厚的墙”和小说结尾那“一扇画在墙上的门”,似乎有意暗示有什么东西横梗在两人之间,使得相爱者终究在众人面前压制着心里涌动的一次次爱的潮涌。

  小说中明明在暗示着郑若奎和潘雪娥二人生活中有过爱的火花,也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有过接触,可最后还是被挡在爱情之门之外。“永远的门”应该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人们相互间未沟通的心灵之门。文章从开头到结尾只有两次重复的简单对白:“你早。”“出去啊?”笔墨极简省,暗示这里的人们的心灵缺乏语言的沟通交流。“永远”也有两层涵义,既可理解为表现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遗憾终生,郑若奎的永远逝去,潘雪娥永远的遗憾;也可结合环境描写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人们热切地希望两个人结合,到最后人们误以为两个人通过墙上的门常常私会,我们发现这院子里的众生可能就是郑若奎和潘雪娥两人之间爱情的“墙”。小说结尾处是这样描写众人发现墙上的门后的心态: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郑若奎和潘雪娥两人都是单身,年纪不小。为什么都没有家庭?或者是压根没有结婚?或者是有婚史,又离婚了?不管怎样,应该是在婚姻道路上遭受过挫折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有爱的意愿,却没有在公众面前公开其情感的原因。不过我们还发现小院的人们对于他们爱情的过分热心,让我们意识到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围观的“庸众”。他们可以一点点地销蚀你的勇气和热情。当人们发现墙上的门后对郑若奎顿时失去“哀情和敬意”,甚至感到“不能言明的愤懑”,可见人们对于他们的相爱,并不是真心拥护,只不过在一对老单身的身上发掘着生活的佐料,这貌似朴实的邻居们才是郑潘二人之间的“墙”。

  短小的文章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个爱情悲剧既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揭示两位主人公内心的隐痛,又从社会文化、民众心理层面探索了国民性问题。

  二、翻空出奇的艺术结构

  本文构思极其精巧,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一波三折的结构和最后突转的手法强化了艺术效果。作者首先用典型的叙述,讲述郑若奎和潘雪娥两人的情感,邻居对两位老单身爱情的关注。这些叙述看似不经意,却丝毫无冗赘之感,因为作者选取了一些有滋味、有血肉的细节描写艺术手法。例如,“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我们知道陌生人之间有一定距离才有安全感,“擦身”这一细节描写揭示出她的内心对他没有距离感。再如他洗花瓶的细节描写:“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这里“斟”、“噘”、“捧”一系列动作,写出他对花瓶极其小心翼翼、生怕摔坏的心理,如同珍爱自己最心爱的人。通读全文,我们知道他珍惜什么。还有外貌描写,他“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一细节描写微妙地揭示了他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情节的发展部分,廖廖数行。“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一句话就过渡到下一个情节,轻巧自然,一句一个段落,轻描淡写郑若奎永远地走了,潘雪娥也走了,两人的故事应该在人们的遗憾中结束了。

  然而文章最后突转,高潮迭起。作者设计很巧妙,随着邻人心情的变化,故事跌宕起伏地向前发展。首先,当邻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屋里的花瓶被人拭擦过,瓶内有一束没枯萎的白菊花,这表明有人来过并且献花祭奠过这位老单身。人们“不得不表示惊讶”,会是谁呢?随后当人们搬开老式书架时,一扇门展现在众人眼前,大家的眼睛都“瞪圆”了。“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人发现了他们有私情的秘密。当邻人感觉受骗时,邻人“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最后随着“哇”的一声喊叫,原来是“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所有的真相大白。结尾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   文章的明暗线索为:明线是小院里的人们关注郑若奎和潘雪娥二人爱情发展的感情变化过程;暗线是郑若奎和潘雪娥的情感发展过程。

  三、含蓄感人的情感表达

  本篇小说人物的情感表达极其含蓄,作者对情感的处理方式是“节制胜于放纵”。作者躲在幕后不出场,我们只能从人物语言里、从小说内容材料的安排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这里,我们以作者写郑若奎的情感变化为例,文章通过语言、肖像以及爱好描写来表达。郑若奎对潘雪娥的问候语由“你早”到“早”全文只三个字,变化在于减了一字,极细微地表明他对潘雪娥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变化,字减了,情更深了。作者描写他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这份渴望就是对潘雪娥的爱情的渴望,情感热烈又深沉,极力隐藏在内心深处。

  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他的爱好――养花。例如“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等语句,作者用“常常”、“永久性”、多个“总是”这些修饰语写出他对鲜花的喜爱程度,可以说已到痴迷的地步。通读全文,我们知道蓝色花瓶是他情感的寄托物。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对潘雪娥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结尾的“门”用“紫红色”、“黄铜”这样艳丽的色彩修饰,它如同郑若奎心中美丽的梦想,主人公的情感暴露到了极致。

  总之,这篇艺考散文台词稿件文字虽少,却耐人寻味,它那精巧的构思、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给人难忘的印象。详情请阅读原文:《永远的门》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免费预约教师授课

ONLINE MESSAGE

姓名:
电话: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