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影人艺考表演学苑 发布时间:2025-08-09
气息是表演台词的根基,就像乐器的共鸣箱,决定着声音的穿透力与情感的承载力。表演专业艺考生的气息训练,核心不在于追求时长的持久,而在于建立可调控、有弹性的呼吸模式,让气息能精准呼应角色的情绪起伏与台词节奏。
首先要打破日常呼吸的惯性。多数人习惯浅短的胸式呼吸,吸气时肩膀耸动,气息仅停留在胸腔上部,这在表演中会导致声音发飘、缺乏力量。训练的第一步是建立腹式呼吸的觉知:平躺时将书本置于腹部,吸气时感受腹部隆起推动书本上升,呼气时腹部收紧让书本缓慢下沉。站立练习时,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叉腰感受腰腹的扩张与收缩,确保吸气时气息能沉至丹田,而非向上顶动胸腔。这种呼吸方式能储存更多气息,为长句台词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撑。
气息的控制力需要分层训练。可以从“慢吸慢呼”开始:用4秒匀速吸气,保持2秒,再用6秒匀速呼气,过程中想象气息如细流般从丹田涌出,避免中途憋气或突然泄力。进阶练习可加入“数数训练”,一口气从1数到30,要求每个数字的音量均匀、音色稳定,中途若出现声音颤抖或气息不足,需重新开始。更具针对性的是“阶梯式呼气”:设定低、中、高三个音量层级,吸气后先以低音量数1-5,再转中音量数6-10,最后以高音量数11-15,通过音量变化训练气息的强弱调控能力,这种练习尤其适合表现台词中的情绪递进。
结合文本的气息调度是训练的关键。同样一段台词,不同的呼吸节点会传递截然不同的意味。比如表现紧张时,台词间的换气会短促而频繁,气息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表现沉思时,往往在长句中段有一个绵长的拖气,仿佛思绪在空气中延展。训练时可选取包含长句、短句、感叹句的文本,先用铅笔标注换气点,再尝试不同的换气节奏:长句需提前储足气息,在逗号处做“偷气”处理,即快速吸入少量空气;短句则要控制呼气的力度,避免气息浪费导致句尾声音虚浮。尤其要注意情感强烈的台词,如愤怒的斥责、悲伤的哭诉,此时的气息往往伴随身体的震颤,需在训练中刻意模仿这种生理反应,让气息与情绪形成联动。
对抗性练习能增强气息的稳定性。所谓“对抗”,是指吸气时扩张的腰腹肌肉与呼气时收缩的肌肉形成持续的张力。可以尝试“吹蜡烛”练习:想象前方有一根蜡烛,吸气后匀速呼气,让烛火保持倾斜却不熄灭,过程中感受腰腹的持续发力;也可用吸管向水中吹气,控制气泡均匀冒出,以此训练气息的持久力与控制力。对于容易出现气息上浮、声音发紧的考生,可做“叹气式朗读”:先自然叹气,感受气息下沉、喉部放松的状态,再保持这种状态朗读台词,避免刻意用嗓导致的气息紊乱。
生活化的气息积累同样重要。日常说话、大笑、哭泣时的呼吸模式,其实都是表演中可借鉴的素材。可以观察激动时人们的呼吸——语速加快时,气息变得急促且浅;而表达深沉情感时,呼吸则缓慢而悠长。训练中可刻意模仿这些真实场景中的呼吸状态,再将其转化为台词中的气息运用。比如表现角色的疲惫,可在句首加入轻微的吸气声,让气息带着慵懒的松弛感;表现惊讶,则需在台词前做一个短促的深呼吸,模拟瞬间的生理反应。
气息训练的终极目标,是让呼吸成为无意识的自然反应。当考生不再刻意关注“如何吸气、如何呼气”,而是能根据角色的情绪自然调动气息,让声音随着呼吸的节奏起伏,此时的台词才会充满生命力。这需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练习,让腹式呼吸成为身体的本能,让气息的调控与情感的表达形成肌肉记忆。最终在考场上,每一次呼吸都服务于角色的塑造,每一个音节都承载着真实的情感,这样的表演才能真正打动考官。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
官方微博
微博扫一扫
ONLIN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