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影人艺考表演学苑 发布时间:2025-06-19
在表演专业艺考的舞台上,朗诵是许多考生精心准备的“武器”,却也容易成为暴露问题的“雷区”。不少考生在踏入考场前,总以为把文字念顺、声调抑扬顿挫就能脱颖而出,殊不知一些潜藏的误区正悄然影响着最终的评分。
有些考生把朗诵当成了单纯的“炫技”表演,盲目追求夸张的语气和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他们觉得声音足够洪亮、表情足够丰富就能抓住考官眼球,于是在朗诵时刻意放大每一个情绪转折,该轻柔的地方扯着嗓子喊,该悲伤时五官扭曲得失去美感。这样的表演看似投入,实则破坏了文字本身的韵味,让朗诵变成了一场刻意的“闹剧”。就像捧着一件精美的瓷器,却因为用力过猛将其摔得粉碎,原本优美的文字被过度的“表演”掩盖,考官看不到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只看到浮于表面的夸张演绎。
还有部分考生过于依赖“套路化”的朗诵方式。他们从网上搜索各种朗诵技巧视频,记住所谓的“万能公式”:开篇低沉引入,中间激昂爆发,结尾深沉收尾。于是不管拿到什么文本,都生搬硬套这个模式。比如朗诵一首意境悠远的现代诗,本应娓娓道来,却非要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强行停顿,在不需要重音的字词上刻意加重,把诗歌原本的韵律节奏打得支离破碎。这种缺乏对文本独特感悟的朗诵,就像批量生产的复制品,没有灵魂,无法触动人心。考官每天要听成百上千份朗诵,这样千篇一律的表现,很容易被淹没在平庸之中。
很多考生容易忽视朗诵时的气息运用。他们不懂得合理控制呼吸,常常一句话还没说完就气息不足,声音越来越弱,或者换气过于突兀,破坏了语句的连贯性。有的考生为了追求语速,像机关枪一样“突突”地快速念完,完全没有给情感留出酝酿和抒发的空间;有的则因为气息不稳,在本该坚定有力的语句上,声音却发颤打飘。气息是朗诵的根基,根基不稳,再华丽的表达都如同空中楼阁,难以展现出文字的力量。
在咬字发音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方言地区的考生,即便经过了普通话训练,还是会在某些字词上露出“破绽”。比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混淆,把“战争”说成“站争”,把“天空”念成“天坑”。还有些考生过度追求“字正腔圆”,每个字都咬得太死,说话像在蹦豆子,失去了语言自然流畅的美感。这种发音上的瑕疵,虽然看似微小,却会在考官的耳朵里无限放大,影响对考生整体专业素养的判断。
部分考生在朗诵时缺乏与“假想对象”的交流感。他们眼睛空洞地望着前方,机械地背诵文字,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没有眼神的传递,没有语气的呼应,整个朗诵过程像是一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而表演专业的朗诵,本应是与听众的一场心灵对话,考生需要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场景和对象,让每一个字都带着情感飞向对方。如果缺少了这种交流感,再优美的文字也会变得冰冷生硬。
还有些考生在选择朗诵文本时走入误区。他们要么挑选难度过高、自己根本驾驭不了的作品,在考试时漏洞百出;要么选择过于大众化、被无数人演绎过的篇目,很难给考官带来新鲜感。比如去朗诵一些晦涩难懂的外国戏剧独白,却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逻辑;或者反复演绎《海燕》《将进酒》,即便表现得中规中矩,也难以在考官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舞台表现上,有些考生的肢体语言和朗诵内容脱节。他们不知道何时该用手势辅助表达,何时该保持安静,常常手忙脚乱地比划,分散了考官对朗诵内容的注意力。还有些考生因为紧张,身体僵硬地站在原地,像根木桩一样,完全没有舞台的灵动性。肢体语言本应是朗诵的加分项,却因为不当的使用变成了减分项。
这些隐藏在朗诵过程中的误区,就像一个个暗礁,稍不注意就会让考生的艺考之舟触礁搁浅。表演专业的朗诵,不是简单的文字朗读,而是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传递、对自我的展现。只有避开这些误区,真正走进文字的世界,让每一个音节都饱含真诚,才能在考场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
官方微博
微博扫一扫
ONLIN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