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表演学苑!

24小时热线:

400-860-8997

朗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表演艺考攻略 > 朗诵

表演专业艺考朗诵声音如何表达

来源:中影人艺考表演学苑 发布时间:2025-04-27

表演专业艺考中,朗诵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传递能力与舞台表现力的重要环节。而声音作为朗诵的核心载体,其呈现效果直接影响考官对考生专业潜力的评判。以下从声音的基础要求、情感表达要求、个性化塑造要求及应试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解析表演专业艺考朗诵的声音要求。
 
一、声音的基础要求:扎实的技术功底
     声音的基础状态是朗诵的“地基”,需满足清晰、稳定、富有张力的基本标准。
1. 发音规范与咬字清晰
发音需符合普通话语音标准,避免方言口音干扰。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要交代清楚,如“江”字,字头“j”要轻而短,字腹“a”需打开口腔充分延长,字尾“ng”则要归音到位。咬字过程中,唇部与舌部需保持适度力度,例如发“澎湃”时,双唇紧闭后突然放开的爆发力,以及舌尖抵住上齿龈发“t”音的弹性,都需精准控制,确保字音如珠落玉盘般清晰可辨。
2. 气息支撑与声音稳定
朗诵依赖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考生需通过练习建立稳定的气息支点。吸气时,想象气息如藤蔓般从丹田向四周舒展,后腰与两肋微微撑开;呼气时,像放风筝般均匀释放气息,避免出现“漏气”或“憋气”现象。例如朗诵长句“这是一片被岁月打磨过的土地,每一粒沙子都藏着时光的故事”时,需在“土地”后偷换一口气,确保后半句声音不飘不散。声音的稳定性还体现在音高、音量的控制上,避免因紧张导致音调忽高忽低或音量时大时小。
3. 共鸣运用与音色变化
合理运用胸腔、口腔、鼻腔共鸣可丰富声音质感。胸腔共鸣使声音浑厚低沉,适合表现深沉、悲壮的情感;口腔共鸣让声音明亮饱满,常用于叙述性或欢快的段落;鼻腔共鸣则可营造空灵、悠远的意境。考生需根据作品风格灵活切换共鸣方式,如朗诵诗歌《雨巷》时,用鼻腔与头腔共鸣叠加,塑造“丁香一样的姑娘”轻盈缥缈的形象;而朗诵小说片段《老人与海》中搏斗场景时,胸腔共鸣的加入能增强声音的力量感。

 

二、情感表达要求:声音为内容服务
     朗诵的本质是“以声传情”,声音需与文本内涵深度融合,避免沦为空洞的技巧展示。
1. 情感基调的准确把握
拿到作品后,首先要分析其情感底色:是热烈的歌颂、深沉的追忆,还是悲愤的控诉?例如散文诗《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孤寂感,需用低沉、缓慢的语调传递;而《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豪迈激情,则需以高亢、铿锵的声音呈现。情感基调的偏差会导致声音与文本“貌合神离”,考生需通过反复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如《雷雨》中“繁漪”独白里的“窒息”“牢笼”等词),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绪脉络。
2. 语言节奏的动态设计
节奏是情感流动的外在表现,包括语速、停顿、重音的变化。语速快慢需贴合情节发展:描写紧张冲突时(如“脚步声越来越近,他握紧了手中的匕首”),可加快语速营造紧迫感;刻画细腻心理时(如“月光静静流淌,像母亲的手轻轻拂过脸颊”),则需放缓语速让听众沉浸。停顿并非简单的沉默,而是情感的“呼吸”——在“她转身离开,留下一串长长的叹息”中,“离开”后的短暂停顿,能让“叹息”的怅惘更具穿透力。重音的落点需精准传递语义重心,同一句话“我没说他偷了钱包”,重音在“我”时强调不是他人指责;重音在“偷”时则质疑行为本身。
3. 角色声音的立体塑造
若朗诵材料涉及人物对话,需通过声音区分角色特质。例如塑造“老妇人”形象时,可适当降低音调,加入气音模拟苍老嗓音;表现“少年”时,用明亮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凸显活力。但需注意,角色化声音并非夸张的模仿,而是基于人物身份、性格的内在逻辑进行微调。如《茶馆》中王利发的精明圆滑,可通过语速稍快、尾音略带上扬的语调体现,而非刻意捏着嗓子模仿“京腔”。
 
三、个性化表达要求:声音的独特印记
     在技术达标与情感真挚的基础上,考生需展现声音的独特性,让考官记住“这一个”。
1. 音色的个性化认知
每个人的音色如同指纹般独一无二,或温润如玉,或铿锵似铁,或灵动如溪。考生需先了解自身音色特点:音色偏柔者可侧重选择抒情类作品(如《故都的秋》),用细腻的声音勾勒意境;音色宽厚者可尝试史诗类文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以雄浑的基调打动人心。盲目模仿他人音色易导致“千人一声”,例如嗓音清亮的考生强行压低声音模仿“磁性嗓”,反而会破坏声音的自然状态。
2. 情感处理的独特视角
对同一文本的情感解读可存在多元视角。如朗诵《乡愁》时,除了常规的深沉怀念,若考生以“未来视角”将“乡愁”升华为对生命轮回的哲思,声音便可用更空灵、悠远的质感呈现,在同质化演绎中脱颖而出。这种独特性需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度解构上,例如注意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时空递进,用声音的“渐强—渐弱—凝滞—悠长”对应人生阶段的变迁。 
3. 舞台声音的空间掌控
艺考考场通常为封闭空间,声音需具备“穿透力”却不能显得刺耳。考生需根据场地大小调整发声距离感:在小型考场中,朗诵私密独白时可采用“近耳倾诉”般的气声,营造亲密感;在大型考场演绎宏大场景时,则需打开共鸣腔,让声音如潮水般覆盖整个空间。这种“收放自如”的控制力,能体现考生对舞台声音美学的理解。

 

四、应试注意事项:规避常见误区
1. 避免声音的“表演化”陷阱
朗诵不是“喊口号”,过度夸张的声音设计(如刻意压喉、拖长音)会显得矫揉造作。例如朗诵“啊,祖国!”时,若声嘶力竭地呐喊,反而不如用颤抖的气音传递哽咽的深情更具感染力。真实的情感永远比华丽的技巧更动人。
2. 警惕“炫技”倾向
部分考生为展示声音技巧,在朗诵中频繁变换音调、语速,导致文本支离破碎。例如在短诗《断章》中,每句都强行设计“高低起伏”,反而破坏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静谧意境。技巧应如“盐溶于水”,自然融入情感表达中。
3. 关注声音的细节处理
朗诵中的“气口”“喷口”等细节需反复打磨。例如“狂风卷集着乌云”中的“卷”字,字头“j”的喷吐力度需恰到好处,过轻则显无力,过重则显突兀。平时可通过“绕口令”练习(如“八百标兵奔北坡”)强化唇舌控制力,让每个字音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表演专业艺考的朗诵环节,本质是考查考生能否通过声音传递“人”的温度。技术是基石,但赋予声音灵魂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体悟、对世界的思考。考生需在日常训练中,既打磨发声技巧的“形”,更滋养内在修养的“神”,让每一次朗诵都成为一次真诚的倾诉——当声音与心灵同频共振时,便是艺考舞台上最动人的光芒。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免费预约教师授课

ONLINE MESSAGE

姓名:
电话:
验证码: 看不清楚